中国无人艇家族壮大 服务南海岛礁基础设施建设

2016-07-13 10:18:00来源:新华网

       在世界无人设备家族中,空中无人机、地面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风生水起。鲜为人知的是,在浩瀚的海洋和江河水面上,聪明灵巧的无人艇在战风斗浪、大显身手。

       “精海1号”巡航南海 “精海2号”考察南极
      水面无人艇技术最早起源于二战期间,冷战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时至今日,这一技术逐渐从军事走向民用。
      专家指出,海岸测量测绘、海上搜寻救援、近海巡逻、反走私、保护航道,以及在海界、港口、桥梁、码头、石油钻井平台等海域执行任务,今后都有望交予无人艇承担。
      成立于2010年的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集机械、控制、通信、力学、材料、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为一体的水面无人艇专业研究机构。其麾下的“精海”无人艇系列,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建功立业”。
      2013年,“精海1号”在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组织下,跟随“海巡166号”巡航南海,成功完成了对南海西沙和南沙诸岛礁的水下地形地貌及水文情况的测量,为我国在南海岛礁设立航海保障基础设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年,由上海大学、东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岛北海船舶重工联合研制的“精海2号”,跟随“雪龙”号执行我国第31次南极考察任务。在深入南极内陆纬度最高的海——罗斯海,发现了一处适合“雪龙”号抛锚的新锚地,并探明了附近12平方公里水域的水下地形,完成280公里测线,制作出该水域的大比例尺海图,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精海3号”身手不凡 “精海7号”即将诞生
      我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为及时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的“健康状况”,每年春夏秋冬,国家海洋局在我国各个海区组织开展四次“体检”,对海洋水质环境、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倾倒区、入海污染物总量、涉海工程、海滨浴场、海洋保护区等,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监测,每年的“体检报告”——《中国海洋环境公报》都公开发表。
      专家指出,今后,无人艇有望成为我国海洋环境“体检医生”的助手,一些在海洋里“抽水化验”“指标采样”等常规监测任务,都可交给无人艇辅助完成。
      由上海大学研制的“精海3号”无人艇采用高集成模块化设计、即插即用,先进的“智能避障导航系统”能使它在海面航行中,自主避开前方障碍物完成预定目标,是海洋监测、测绘等工作人员的“好帮手”,即将交付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执行测绘和监测任务。
      据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彭艳介绍,根据海上工作任务不同要求,上海大学目前正研制无人艇“精海7号”。针对国外技术封锁,“精海”无人艇从一开始就立志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现已在水面及水下目标检测、障碍检测、自主安全避障、海洋复杂环境感知、高精度航迹跟踪、面向任务的自主控制、任务规划及自主决策、实时健康监控、模块化即插即用、友好人机交互界面等十大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优势。
      我国无人艇家族日益壮大 应用前景广阔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面积29%是陆地,71%是海洋。浩瀚的海洋,不仅是地球家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接续空间和丰富资源,无人艇的应用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在江河之上,过去有的水文测绘员划着小船、一个点一个点手工操作的情况,也可用无人船替代,测绘在遥控下自动进行,测绘数据则更为精确,从而有效改变工作状况、改善生活环境。
      就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而言,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多年跃居世界第一,上海港封港一天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将高达数亿元。水面无人智能测量艇投入应急测绘工作后,极大地提高了海事测绘队伍在浅滩、暗礁、沉船沉物等危险水域的应急作业效率及测量精度,为港口通航秩序的及时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在一年多的应急抢险工作应用实践中,取得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十数亿元。
      目前,我国的无人艇家族正日益壮大。哈尔滨工程大学、中船重工701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单位,都在竞相研制无人艇。
      5年前,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张云飞带着无人船技术,在珠海创立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今天,云洲智能推出的无人船已在全国三十多个城市中得到应用。
      今后,我国的无人平台“大家庭”里,可望形成水上无人艇、空中无人机、地面无人车“水陆空”齐头并进的局面。
      展望未来,随着水面无人艇智能化和自主化程度提高,可协调空中无人机、地面无人车、水下无人艇,共同组成“无人海洋系统”,在海岸设施的监管、海洋探测、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协同作业,同时也可在有效打击海盗、恐怖行动、海上走私等犯罪行动上形成合力。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