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辞世 曾送“东方红一号”上天

2017-02-14 13:3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2月14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月12日,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资深院士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2岁。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被称为“中国航天的总总师”。
 
       任新民漫长的航天探索,为陌生人所知的,是一种“伟大”;而在身边人心中,他更堪铭记的,是一种“担当”。任新民辞世之后,能找到关于他的音视频资料少之又少,我们谨从凤凰卫视节目《我的中国心》中撷取三两片断,追忆这位功勋卓著的航天老人。
 
       能亲手改变历史的人并不多。在中国航天史上,历史的创造者们,往往穷尽天赋与毕生勤力。在原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王桁心中,钱学森堪为专家之首,紧随其后的,就是任新民。“从现在我们航天界来讲,真正具体工作很有成就的,钱学森之后,可能任新民就排在第二了。他做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没有他来做,恐怕现在我国航天的发展,还不是这样。”
 
       青年任新民,有一腔热血。他曾于1935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有机会参加抗日斗争,他转考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抗日战争中,手持落后武器装备的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抵抗日军飞机大炮的场景深深刺激了任新民。1944年,他被公派美国留学,并在4年后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正当任新民在美国已经有了安稳的工作和生活时,新中国的成立让他义无反顾地启程回国。1956年,苏联同意援助中国建造导弹、原子弹以及发展其他航空技术,一年后,国防部五院引进了两枚苏联R-2导弹,开始导弹仿制工作,该任务被命名为“1059”,任新民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但任新民发现,苏联专家提供的发动机图纸中,不仅漏洞百出,而且涉及到试车台等关键性技术的图纸,根本没有。王桁回忆,“任老总就提出来,说你得给我这个,我将来发动机怎么试车。人家苏联说得很轻松,你拿到莫斯科去试,我们给你试。任老总说这个不好,这等于我还得靠你,我不能自主生产发动机,这个不行,绝对不行。”
 
       这远没有到“难度”的最高级。1960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撕毁协定,苏联专家准备全部撤走,一些西方媒体宣布,中国的导弹计划夭折了,中国人的导弹梦碎了。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19研究所原所长马作新回忆,任新民和他领导的发动机研制组,对抗的是孤立无援的科研障碍,也是最简陋的物质条件,“当时我们刚搬到南苑地区以后,接收的飞机修理厂,现在这个制造厂,当时是很破烂的厂。我们就在大机库里工作,就是飞机的库里。又漏雨又透风,就那种条件下,一下雨棚子都漏,就是个板凳和图纸板,搜集资料到处跑。”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在酒泉发射基地发射成功。尽管只有550公里的射程,却为中国的导弹事业打下初步基础。任新民的轻松时刻来之不易,去之匆匆。随后的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批导弹,飞行试验以失败告终;1966年到1967年,“东风三号”接连五次飞行试验失败。叫停最没有风险,而继续试验需要莫大担当。经过改进,东风三号再次发射。王桁说,就在发射前,火箭屡次冒烟,试飞任务中止,七机部命令停止发射,但是任新民却不同意,“最后任老总反复分析,分析到最后没有问题了,我决定打,我负责。他这个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很好,你们都说都弄,我弄清楚我就做决策了,但我决策错了我负责。他这话说的很明白。”
 
       “东风三号”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的中程导弹。“扛事儿”的任新民在其中的功劳,不言而喻。此后的1975年,被认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涉及部门最多、技术最复杂的大型航天系统“331工程”正式组建。331工程一开始就是一场,关于到底使用常规发动机还是新型氢氧发动机的大讨论。
 
       作为先进技术的力挺者,任新民牢牢站在氢氧发动机这边,就此把握了中国火箭的发展方向。在类似的争论中,曾有领导直接问任新民,你对长征四号甲的发射成功有把握吗?时任该工程总设计师的任新民说,长征四号甲能研制成功,如果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别看我70岁了,做几年牢还没问题。
 
       在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作为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任新民被认为是总师第一人。1978年6月,已经担任第七机械工业副部长的任新民,将载人航天作为自己的新课题。任新民秘书谭邦治回忆说,“他当时的思想,像是着了魔一样,就是说我们前30年走过来了,别的我们不好讲,起码有三个字我们做到了:没偷懒。他说后30年你怎么走,怎么干没一个任务,没一个工程,你的队伍的稳定性和锻炼提高,都成问题。”
 
       2003年10月15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遨游。王桁说,这时的任新民,离开科研岗位已久,却从未转移关注。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