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更好增进人类福祉

2017-06-26 09:26:0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人对于“飞天”的向往和梦想,从流传至今的诗词里可见一斑。近五年来不断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让梦想成为现实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代诗仙李白的诗句似为中国运载火箭作“浪漫注脚”。
       据官方统计,2011年至2016年11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86次发射,成功率达97.7%,火箭的可靠性和高密度发射能力持续增强。
       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次跃居世界首位。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计划实施28次“长征”发射任务,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北斗三号卫星等“重要乘客”送入太空。
       五年来,中国已突破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等载人航天领域重大技术。 随着空间实验室阶段的飞行任务目标全面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
       “太空中的景色非常迷人,我们的飞船绕地球90分钟转一圈,24小时能看16次日出日落。”2016年搭乘“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并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里驻留30天的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回到地球后讲述了太空生活。
       中国探月工程有序推进,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首次着陆月球,2014年发射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为即将取月壤的“嫦娥五号”探了路。
       此外,中国还完成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重大成果。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说:“随着未来中国对重型火箭、无毒无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运输火箭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 ,中国进入空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伸向深空的同时也在“下沉”,让航天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五年来,北有草原牧民用“北斗放牛”,南有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为旅游胜地;东有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五大板块,西有高通量通信卫星打通山区、沙漠等信息“盲区”。统计显示,中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700万景,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共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工程师田玉龙说。近些年出现的便携型应急救援装备“无源空气再生呼吸装置”、高层建筑“灭火导弹”、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吃垃圾吐能源”的垃圾裂解“微超级波炉”等产品,已成为服务民生的“利器”。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首发星“悟空”,自2015年12月17日升空以来忙个不停,它要找的就是迢迢银河里的暗物质。
       同属于这个专项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其命名是为纪念生活在距今2400多年前、做成小孔成像实验的学者墨子。该研究团队在前几日发布了重大成果,他们首次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即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无论相隔多远都可瞬间互相影响。
       2016年12月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加快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使航天活动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服务和增进人类福祉。
       曾被封锁、曾陷低谷的中国航天,与29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43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正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