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正式”上路产业化需破解法律障碍

2018-03-14 09:22:14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无人驾驶的研发和落地已成为全球的趋势,中国也在加速度。近些日子,关于无人驾驶方面的好消息频频传出。世界上首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阿拉伯迪拜投入使用,几乎同时,中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也在上海发放。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权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道,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在上海发放,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无人驾驶路试的进行,未来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也将推上进程。然而,最终能否实现产业化,仍面临很多挑战。
 
  为此,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也有民主党派、人大代表团和代表委员等呼吁推动无人驾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无人驾驶“上路”了
 
  近些年,全球不少国家都在无人驾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美国是最先放开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国家。继美国之后,法国、德国、日本等地都对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进行了政策鼓励。
 
  在中国,无人驾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词。有报道称,在前不久的交通运输年度工作会议上,所做的报告当中有9次提到了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
 
  如今,业内翘首以盼的无人驾驶路试在中国上海落地。3月1日,在《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新闻发布会上,上汽集团(600104,股吧)和蔚来汽车两家企业获得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据悉,此次颁发的测试牌照有效期到2018年5月29日,有效期为90天。
 
  据报道,出于安全考虑,上汽在设计智能汽车时,安全设定范围为3米,在此范围内,只要传感器感知到有物体靠近,就会自动减速或刹车。同时,为了配合无人驾驶车上路,目前的开放路段已完成对红绿灯的智能化改造。智能车辆经过时,能自动知道前方是否有红灯。
 
  对此,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中国在无人驾驶方面的态度不很明朗,而此次出台上海发布的试行办法,表明国家对无人驾驶在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这对于中国无人驾驶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车辆控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据《今日美国》报道,在巴塞罗那通信展上,华为仅用5周时间,完成用手机控制汽车的无人驾驶实验项目,这与汽车厂商的研发方向又有所不同。
 
  事实上,无人驾驶的技术和研发一直在路上。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百度CEO李彦宏透露,“百度已经在无人驾驶方面做了三年多的研发,今年将出现量产的真正无人车。”那么,如果无人车在今年实现量产,未来将要迎来的就是无人驾驶汽车真正实现上路。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代表的智能汽车革命正在蓄势待发,许多公司相关产品已经处在了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夜,一场汽车新工业革命即将到来。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将对汽车工业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产业化尚需破难题
 
  上汽和蔚来的首批牌照是无人驾驶路试的一个开始,华为手机控制汽车的技术也为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打了一剂强心针。可以预计的是,后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被授予牌照,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将尝试开放无人驾驶汽车的路试,这些举措也都会推动我国无人驾驶产业化的进程。
 
  根据预测,无人驾驶汽车约在2021-2022年实现商用。此外,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的销量将达1200万辆,到205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万亿元。
 
  “能否抓住无人驾驶汽车发展机遇,事关我国在新一轮汽车工业革命之中能否实现弯道超车,抢占汽车工业发展主导权。”陆峰说道,近期商业化场景主要在道路标准化程度比较高、通行速度相对较慢、人流不密集的场所,比如港口、机场、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内部道路交通运输。
 
  需要注意到,无人驾驶能够最终实现并产业化,除了需要更成熟的技术,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上路合法化、道路安全以及事故责任的认定等。
 
  本次上海市公布的办法中明确了“无人汽车”的上路条件与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在上路条件方面,测试主体必须建立测试车辆远程数据监控平台,同时按要求接入第三方机构数据平台,并为测试车辆购买相应保险。测试驾驶人应具有50个小时以上自动驾驶操作经验,其中40个小时以上为申请测试项目。测试车辆必须在第三方指定的封闭测试区内,在规定的有效试验次数内达到相应要求。在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处理上,将会依据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所有违法行为由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再想到去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时,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车上五环前往AI大会现场,进行了无人驾驶车的首秀,结果却遭到了违章的调查。
 
  种种事实也反映出无人驾驶在法律制定方面的空白。刘权向记者介绍道,“我国目前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说还是空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机动车登记规定》等法律规定,所调整的对象仅仅为有人驾驶汽车。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修改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建议修改道交法
 
  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道路交通领域也出现了不少新事物,现行法律也就显得“落伍”了。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进行的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关于推进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提到自动驾驶的发展还存在很大挑战,其中一点就是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技术评价体系的缺位。
 
  九三学社建议,修改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范围。按照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逐步开放有条件的高速、快速路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加速推动我国自动驾驶技术走向产业化。
 
  与此同时,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递交了有关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议案,意在从法律上为无人驾驶“上路”保驾护航。其中,全国人大代表陈鸣波指出,现行法律相关条款中有诸多不兼容的地方,比如驾驶人的合法性,法律对于无人驾驶车辆的上路牌照和登记检验等系列问题尚属空白,车辆结构的合法性问题等。
 
  针对这些问题,陈鸣波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修订或提出临时保障措施,授权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经过改装的并装载有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的车辆给予临时上路许可、逐步开放半封闭半开放公共道路测试、划定一定的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进行全开放测试。
 
  刘权认为,除了技术层面,我国自动驾驶落地还面临许多问题,我国未来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自动驾驶法律制度。首先,建立健全自动驾驶汽车许可与质量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健全自动驾驶汽车道路安全行驶制度。第三,建立健全自动驾驶汽车致损责任赔偿与保险制度。总的来说,如今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发展,我国法律也应当及时更新,政府有必要尽早出台《自动驾驶汽车法》等一系列法律。
 
  刘权提到,无人驾驶的发展到实用阶段就必须修改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并且对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也会提出新的挑战。
 
  陆峰认为,一方面,推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标准化,更好地让自动汽车在道路上安全行驶;另一方面,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来保障自动驾驶合规合法。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