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标 光谷北斗百亿项目武汉企业难参与

2014-02-24 08:52:05来源:网易财经-长江日报

       2月22日,武汉光谷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北斗”)透露,作为我国北斗产业走出去的第一个海外项目——中泰北斗项目首批3个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基站已建成,并首次传回完整数据信号;今年3月,中泰北斗项目将全面启动,2014年北斗在泰国的推广项目计划已确定。

  光谷北斗是中泰北斗项目的“总包”,但该公司总经理柳钧议却十分尴尬:目前首批建设3个基站,有10余家中国企业参与,但作为北斗“技术强市”的武汉却只有2家,“就好像是武汉把蛋糕抢回来了,分蛋糕的却没有武汉人”。据悉,中泰北斗项目总投资额达100亿元,涉及220个基站建设、灾害预测系统建设、石油管道巡检等行业应用以及北斗产业园建设。
 
  柳钧议说,尽管基站建设所需的不少零部件如天线、线缆、接收机等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武汉企业由于规模小,甚至难以生产出规格齐全的全套线缆,接收机多是购买人家的硬件再组装植入软件。而参与投标的大唐电信、广州海格北斗、北京华力创通都是上市公司“大块头”。
 
  国家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秘书长胡自锋介绍,武汉现有地球空间信息企业约300家,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不足10家,开展了北斗业务的企业不超过10%。
 
  “武汉拿下中泰北斗项目总包权,本是带动本地北斗产业发展的绝好机会。”胡自锋认为,一直以来,武汉市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存在技术超前,但产业配套及工艺水平落后的问题。面对北斗泰国项目大蛋糕,更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培育企业,引导聚合企业力量。
 
  按计划,中泰北斗项目今年将在泰国建设40至50个基站。柳钧议不知道,届时能看到几家武汉企业的身影。
 
  建议
  光谷北斗倡导成立产业基金 组建北斗“武汉队”
  如何让更多武汉公司搭上中泰北斗项目这艘“船”?武汉光谷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柳钧议认为,只要适当引导、整合和技术指导,凭借武汉技术,即使拿下中泰项目所有的硬件订单也并非没有可能。
 
  柳钧议介绍,光谷北斗公司正与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商议,成立一只北斗产业基金,专门用于并购或投入有技术潜力的本土相关公司。基金一期规模计划1至2亿元,可以使这些公司在最困难的头3年初长期,有订单、有技术指导,从而带动孵化一批企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实现亚太地区全覆盖后,拉开了北斗产业化、全球化帷幕。据分析,北斗行业在3-5年内就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格局。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北斗及相关智能应用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目前,各城市竞争激烈: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开始形成以引进技术设备、重大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以西安为主的川渝陕地区,发展以卫星零部件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以上海、南京为主的长三角地区,发展以芯片制造、天线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发展以引进、组装、制造卫星导航终端产品为主的产业格局。
 
  “武汉急需找到自己的突破点,而中泰北斗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柳钧议认为,在民用领域北斗还未能与GPS抗衡前,政府示范项目、行业应用项目就是北斗产业的主战场。
 
  声音
  八成零部件靠外采 家门口订单拿不到 中标武汉企业也苦恼
  武汉际上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是中标中泰北斗项目的两家武汉企业之一。总经理孙红星一直为两个问题苦恼:零部件外采带来的综合成本上升;本土市场“不给力”。
 
  孙红星介绍,公司现在主要生产地理信息数据监控软件和终端,但几乎80%-90%的零部件需从外地采购,加之整个产业链的配套、用工以及工人素质都不如广东和江浙高,企业生产的综合成本并不比沿海企业有优势。
 
  更让孙红星担忧的是市场问题。眼下,他刚刚开发出一套可用于儿童定位的手持终端设备,要推销的对象,却舍近求远,准备参加广东教育部门的招标。
 
  “2013年,我们在武汉没有做成一笔生意。”孙红星说,湖北是地球空间信息产品的采购大省,他去年参加的省市级招标不少于12次。孙红星甚至被迫连连降价,但即便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也没有中过一次标。
 
  “如何让初创期有技术特点的企业长大,我们需要一个培育性的本土环境。”孙红星说。
 
  小资料
 
  光谷北斗成立于2013年7月,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由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担任董事长、首席科学家,该公司是国家级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对外开展科技输出和科技援助的平台企业。(蔡木子)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