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下场促中国疫情防控“攻防转换”

2020-02-18 14:21:22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高科技战“疫”的路上,中国早已不是17年前的模样。

       无人机消毒、巡检,3D打印隔离病房,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AI防疫师……随着硬核科技接连下场,这场抗“疫”保卫战越来越接近胜利的曙光。

       12日,刚刚被上海市通报为新增确诊病例活动区域的上海东森花园小区,迎来一支由3架无人机组成的消毒作业队,每架无人机每次喷洒10-15升药液,完成整个小区约1万平方米的消毒工作。

       从感染区域确认到消毒完成,这个过程不超过24小时。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杀,无人机防疫减少了人力成本,避免交叉感染,同时立体喷洒消毒药液,空间范围更大,防疫消杀效果更好。

       13日,该作业队所属的千寻位置宣布“无人机战疫平台”向全国提供服务。这就好比一个无人机版的“滴滴”平台,需求方登录填写信息,准备防护用品、消毒液等;供给方填写服务信息、服务区域等。一旦平台匹配成功,双方确认作业时间与区域,符合作业标准后,即可开始作业。
 

       2月10日,湖南长沙,工作人员检查3D打印的医用护目镜框架。当日,湖南云箭集团增材制造事业部制造的首批3D打印医用护目镜正式交付使用,驰援抗疫一线。该3D打印技术生产的医用护目镜,重量只有普通护目镜的四分之三,还可根据个人面部数据实现私人化定制。 

       就在同一天,由上海市金山区的一家科技企业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隔离病房,被第一时间运往湖北咸宁市中心医院。

       此次盈创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15幢3D打印小屋,每幢面积约10平方米,高度为2.8米,内部可设置床位区、盥洗区,配备空调后就是一个可移动、高强度、封闭保温的“疫情隔离屋”。建筑材料、钢厂的钢渣等都可以作为打印的“油墨”,一台打印机仅需工作24小时,就可以打印出十几幢小屋。在与疫情赛跑的当下,它的出现为救助病患赢得更多时间。

       随着城市企业逐步开始复工复产,如何通过无接触的方式科学防疫亦成为热门话题,“AI防疫师”的适时出现一解燃眉之急。

       这个由阿里安全推出的“AI防疫师”系统,利用热成像测温、红外和可见光多源信息的融合识别等技术,实现密集、流动、多人的测温、口罩识别等毫秒极响应,口罩识别准确率在99%,无接触、较远距离的体温筛查误差在±0.3℃,可在园区、办公室、商场、地铁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快速部署。

       阿里安全高级算法专家沄涛表示,当体温异常(高于37.3摄氏度)、不戴口罩等具有高危特征的人出现时,系统会实时在后台进行报警,通知防控人员出动的同时,自动追踪其行动轨迹、接触人群的情况等,通过视频保留的方式掌握密切接触者信息,防止疫情再次扩散。

       不仅仅是高科技企业,在科技战“疫”中,沪上高校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消息称,一款由该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苏剑波教授研究团队与灵至科技联合推出的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已开始在武汉、上海等地进行临床应用。

       该款消毒机器人将过氧化氢设备与机器人相结合,在机器人内部装置消毒系统产生消毒气体,而且在无人环境下能够实现自主导航、自主移动,高效、精准地对室内进行360度无死角消毒防疫,还可以模拟人类自由移动的能力,代替人深入疫情严重区域,减少因为“消毒”而造成消毒人员感染传播的可能。

       灵至科技总经理张克军透露,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毒或者固定式消毒设备,这款消毒机器人的最大特点是可边移动边消毒,人可以不参与消毒过程。一台消毒机器人携带消毒液1500毫升,可单次连续工作3小时以上。

       从AI算力助力新药疫苗研发,到智能疫情机器人在线咨询、网络问诊,从被动的“宅”家不出,到主动的科技防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硬核科技的出手,令人看到早日结束战“疫”的希望。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