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牛抬杠”到“一键种田”

2018-12-25 09:28:33来源:新疆日报


高永贵在农机合作社查看拖拉机
 
       人物档案
 
       高永贵 1963年出生于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种地30多年,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如今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
 
       我家世代务农,我本人也种地30多年了,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让红柳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10岁时,家里种小麦采用的是传统的“二牛抬杠”。一天下来最多只能耕2亩到3亩地,播种也是人工,父亲在地里干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每到小麦收割的时候,家里人都要下地割麦子,大家一起把麦子打成捆,用马车把麦捆拉到村集体的麦场,再把麦捆打散晾晒脱粒,费时又费工。
 
       1986年,我结婚了,开始种自己的责任田。一开始种的是30亩小麦和甜菜。村里当时已经有了履带式拖拉机,能开拖拉机的农机手就和明星一样受人欢迎。当时的拖拉机是敞篷式的,开一天下来,农机手除了可以看到黑色的眼珠子,其他部位都是土。耕地的时候还需要有个人坐在拖拉机的犁铧头上,根据地的软硬程度调整犁铧深浅。用拖拉机犁地的效率是原来“二牛抬杠”的10多倍。那时,收获小麦也有了联合收割机,不到一天地里的小麦就能收割完毕。
 
       上世纪90年代,红柳塘村农民开始大量种植棉花,我也加入到种棉花的队伍当中。通过几年努力,我攒下了一笔钱,买了一台二手小四轮拖拉机,开起来觉得特神气。1993年,我把小四轮拖拉机卖了,又买了一台金马20轮式拖拉机,那时,我的梦想是当个万元户。
 
       慢慢地,村里的拖拉机开始多了起来。1995年,我又把金马20轮式拖拉机卖了,买了一台黄海金马250轮式拖拉机,一天就能耕完几十亩地。种地浇水也从大水漫灌实现了深埋式渗灌。
 
       2000年,红柳塘村种植棉花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浇水也开始采用滴灌技术,并开始用无人机打农药,农民种地轻松多了。
 
       近几年,红柳塘村和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成了智慧农业示范区,现在耕地用的是大型轮式拖拉机,一昼夜能耕500亩地,同时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播种,千米误差不超过2—3厘米,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
 
       2015年,村里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合作社现在搞的是智慧农业,在手机屏幕上就能实时看到地里情况,一个人就能管理几百亩甚至几千亩地。
 
       收获的时候,用俗称“下蛋鸡”的大型采棉机进行采收、打包一条龙作业,一个昼夜可以采收500亩棉花。
 
       如今,我们农民真正实现了耕地不用牛、喷药不下地、浇水不沾泥、收获不用力。我也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在村里开了农家乐,还能拿到一亩地7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