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中位协首期科普讲师培训班暨科普基地交流会在京成功举办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2025/09/24 12:00

       9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办,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位协北斗产教融合创新专委会、中位协北斗科技文化研究推广专委会协办的“科普讲师培训班暨科普基地交流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紧扣国家北斗发展战略部署,聚焦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普教育能力提升,旨在通过培训与交流双向发力,助力营造 “知北斗、用北斗、爱北斗”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北斗战略落地普及注入基层力量。协会在国家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科普培训活动,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普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提升公众对北斗认知度和使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北斗走进大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来自中位协20多个科普基地的单位负责人、科普讲解员以及相关单位的科普员参加了为期2天半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赵继成主持本次培训班。他介绍,北斗科普能力建设是推动技术创新应用的“基础工程”,既要强化社会对北斗的认知认同,更要通过人才储备为行业发展筑牢根基,为后续科普工作开展明确了核心方向。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技术原理、系统构成及多领域应用,深入理解北斗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并通过交流互动,传承“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共同推动北斗科普事业普及与发展。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王坚教授代表协办方致辞,对来自全国的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系统介绍了学院在北斗导航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科研攻关-技术转化-科普传播”的闭环体系,并简要介绍了北建大在北斗科普工作方面的实践。


       随后,北建大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汪长征教授介绍了学校在科普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体系,并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科普人才队伍与实践基地的专业化建设。

       本次活动邀请国内北斗领域与科普领域的6名权威专家授课。他们围绕“技术原理、发展历程、应用实践、科普方法”四大维度讲授了精彩纷呈专题报告,参会学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王大鹏研究员《用科学方法做好科学普及》

       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是资深的科普专家,他以《用科学方法做好科学普及》为题,围绕新科普法的修订实施,陈述贯彻落实新科普法的重要意义,并且从明确目标受众,讲好科学故事,以及确定拟达到的目标三个方面讲解做好科普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从 “科普的本质是‘知识传递 + 价值认同” 切入,结合案例讲解如何将专业北斗知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语言,强调 “精准定位受众、结合生活场景” 是科普工作的关键。


杨慧研究员《航天及北斗卫星系统建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北斗二号系统总指挥杨慧主讲《航天及北斗卫星系统建设》。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航天的基本概念,航空与航天的区别,宇宙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描述,什么是航天器,航天器的种类划分和其基本用途,导航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发展,卫星导航的基本功能、原理、系统组成及应用概念,通过“北斗一号‘双星定位’突破技术封锁”“北斗二号实现区域服务”“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等关键节点案例,生动还原了北斗系统从“无”到“强”的建设历程,让学员深刻理解航天人“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


蔚保国研究员《北斗发展历程与创新应用实践》

       中国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网通院综合时空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蔚保国研究员以《北斗发展历程与创新应用实践》为主题,从“历史(导航技术演进)、现在(北斗三号技术优势)、未来(‘北斗+’融合应用)”三方面展开,结合智慧交通、应急救援等场景,直观呈现北斗技术如何赋能千行百业。他还分享了北斗室内定位、天空地协同定位、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等三大典型应用实践案例;最后介绍了从卫星导航向综合时空体系演进的背景需求、技术路线、应用服务体系前景等。他的报告全篇贯穿北斗精神主线,分享北斗工程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思想感悟,展望北斗美好未来。


徐颖研究员《北斗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斗科普专家徐颖带来的报告主题是《北斗的建设与发展》,在梳理人类导航技术发展脉络的同时,讲述了北斗团队“日夜攻关、精益求精”的科研故事,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 的北斗精神融入科普讲解,实现“知识传递+精神传承” 双重目标。报告以北斗建设历程、北斗应用现状和北斗未来发展为主线,从科普角度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与应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展现了科学家精神。


韩厚增副教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构成与定位原理》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导航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韩厚增副教授聚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构成与定位原理》,用“卫星星座-地面控制-用户终端”的系统框架,通俗解读了北斗系统构成与定位原理。他从科普角度介绍北斗系统“天地一体”的3个组成部分—空间段(GEO、IGSO、MEO 三类卫星构成星座)、地面段(监测站与运控中心)、用户段(各类接收终端);说明北斗基本测距信号(伪距、载波)的特点,介绍其在传递卫星位置、时间信息的作用;最后介绍北斗定位原理,通过信号传播时间差测算距离,结合测距误差改正,完成精准定位。为学员夯实北斗科普的技术基础。


过静珺教授《北斗信号特点及应用》

       原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过静珺教授以《北斗信号特点及应用》为题,重点分析了北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强、定位精度高、具备短报文通信”等优势,从北斗信号和信息内容和格式,北斗定位、定向、定姿的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方法及应用,北斗授时技术及应用,北斗测量大气水气技术和应用,北斗测量电离层电子含量等技术领域深入浅出地进行详细解说应用原理,并结合在清华大学亲历承担国家大型项目在超高建筑监控、桥梁形变监测、地质灾害预警、国家天眼聚焦等高精度应用场景现身说法,展现了北斗技术的实践价值。过静珺教授以85岁高龄,仍然在为北斗应用做奉献,其高尚的科学家精神深深激励了科普培训班的学员们!


武晓淦副秘书长做《科普基地管理与工作要求》报告

       此外,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秘书长武晓淦还就《科普基地管理和工作要求》进行了解读并对科普基地的规范化提出了工作要求。他强调要通过“专业化培训+标准化管理”,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科普、能传播”的北斗科普骨干队伍。对各科普基地提出几点工作要求: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内容质量:把科普作为单位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确保科普内容科学、准确、有趣、有用;二是继续深化科普内容建设:结合区域特色和受众需求,开发更多优质科普资源;促进北斗技术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与推广;三是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普员队伍;包括组建稳固持续的科普志愿者团队;四是加强联动共享,推动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培训、交流、赛事、评优等活动,加强各科普基地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形成合力;五是注重科普成效评估,规范管理:按时报送年度总结与来年科普工作计划,配合协会开展年度考核评估。

       在学员交流环节,学员们围绕科普基地建设、科普制度执行、科普活动开展、科普人才培养、科普资源共享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每个学员都畅所欲言,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实践经验,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不仅加深了对北斗系统的理解,更增强了投身北斗科普工作的使命感。大家热切期望协会今后能多组织此类高质量、互动性强的科普培训活动。


       活动期间,与会学员集体参观北京建筑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了解了北建大以实践教学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基地建设为平台,分三阶段、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科普交流会结尾,还组织了北斗科普知识结业考试,以巩固和检验学员两日来的学习成果。学员们认真作答,充分展现了扎实掌握北斗基础知识的成效。


       21日下午,授课老师与全体学员集体合影留念。


       22日,全体学员参观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学员们认真聆听北航专门安排资深教授的精彩解说,观摩北航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歼10A型战机、各型航空航天飞行器,听取介绍北航人为航空航天事业勇攀高峰、奉献终生的辉煌成就和科学家精神,获得了深深的感动和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