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1579点!《2025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
2025/11/11 12:00

       11月6日,在浙江德清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发布《2025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协会连续第三年发布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已成为我国北斗领域唯一聚焦产业综合发展的年度性指数研究成果,旨在用指数的形式客观、全面、综合、细致地展示了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的各方面情况。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北斗产业综合指数已经达到1579点,同比提升了10.34%,对比2020年,指数增加幅度超过60%。体现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北斗产业的强劲增长态势。从本期报告分析结果来看,北斗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相关指数加速增长,北斗产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下半年产业综合指数有望突破1700点。


       “当前,国家持续深化北斗规模化应用,尤其是相关举措的推进,如在重点行业领域加大了北斗设备更新换代力度,针对重点区域开展了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北斗充分发挥赋能作用,带动行业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提高了北斗应用总体规模,促进了产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也为行业及地方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为我国北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中国北斗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表示。

       北斗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是由市场化指数、产业化指数、国际化指数、大众应用发展指数等汇总而成。此外,区域发展指数和行业发展指数是两个独立指数,前者综合反映了各区域北斗产业发展情况,后者综合反映了各行业领域北斗应用发展情况。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北斗终端设备(不含消费类电子)应用数量超过3300万台/套,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600万台/套,同比增长超22%,北斗综合应用渗透率约90%。行业领域全面覆盖,应用深度持续增强。14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超过3000万台/套,同比增长超过27%。在大众消费领域持续深化北斗应用,并逐步实现北斗优先应用,2025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1.3亿部,超过98%支持北斗定位。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已有52款手机默认优先北斗,出货量达2781.8万部。2025年上半年国内搭载北斗终端的乘用车出货量超1000万辆;北斗网络辅助公共服务平台(A-北斗平台)的日均活跃用户数量超1亿,较2024年上半年增加4300万,同比增长约75%。

       在区域发展方面,北斗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五个热点区域,以北京市为中心的京津冀区域,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广东省,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以及以郑州、武汉和长沙为核心的华中地区。其中京津冀地区和广东省最为突出,其他地区未来发展提升空间广阔。重点省份发展指数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湖北省。

       在行业发展方面,报告根据2025年上半年14个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指数的大小,将其划分为4个梯队。其中,交通行业是北斗最大的专业应用市场,也是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其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最高,相关指数遥遥领先,为第一梯队;处于第二梯队的行业包括通信、自然资源、应急与农业。其中,应急、农业两大行业因产业化和市场化指数的提升,实现梯队进阶,从上期的第三梯队上升到本期的第二梯队。在政策的带动下,应急管理领域应用规模快速增长,从具体指标来看,市场规模、应用规模、该行业企业承担国家项目数量等指数明显提高。气象行业的产业化指数有所提升,主要得益于北斗探空站网体系的建成,并形成了一系列北斗探空业务规范性文件和国家标准。从具体指标来看,气象行业的市场规模、应用渗透率、涉及北斗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数量等指标均有提升。所以,气象行业从上期的第四梯队上升到本期的第三梯队。重点行业应用指数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交通、通信、自然资源、应急、农业。

       国际化发展方面,综合2024年下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两个时期的表现,国际化指数增幅最大,纵观“十四五”期间国际化指数增幅同样也是最大,五年来增加幅度近125%;从具体指标数据分析来看,虽然北斗国际化起步最晚,但发展空间广阔,随着北斗系统先后加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搜救等国际标准组织,北斗系统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政府也加快了推动北斗国际化应用的步伐,海外项目数量、项目覆盖国家数量、北斗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国际化政策等具体指标的增长,推动了国际化指数的显著提升。

       在推进大众消费领域应用方面,报告认为大众应用市场潜力未充分释放,本期大众应用指数增长不及预期。报告建议需紧扣市场核心需求,以技术普惠性、产品亲民性、服务便捷性与应用个性化为导向,积极拓展北斗创新应用。发挥政策引领带动作用,扩大北斗用户规模,提升北斗应用的大众普及程度。具体来讲,一是进一步拓展北斗大众应用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共享出行、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应用的比例;推动主要国产智能手机企业加快产品研发生产,促进北斗优先的手机款型和数量不断提升。二是进一步拓展智能手机北斗短报文、高精度定位等应用,在做好北斗短报文无线电发射设备规范等管理的同时,指导企业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三是在市场监管方面,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加快北斗大众领域关键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推广。

       报告指出,综合时空体系和下一代北斗系统都将在2035年前建设完成,而2035年也将是我国综合PNT与时空服务产业发展跨越升级的关键阶梯点。因此,立足当前“十四五”末期和“十五五”即将开局之际,面向未来产业发展新阶段,从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接下来应积极开展北斗应用效能评估评价,进一步大力推进北斗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化融合应用,鼓励时空信息与互联网、物联网的大众消费服务相结合,以及同步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这是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北斗应用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的关键。通过深化行业融合创新、优化区域产业协同、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最终必将会形成极具活力的全新产业生态体系,从而共创国家综合时空智能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