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气集团正逐步铺开智慧管网系统

2019-01-04 17:14:54来源:北京晚报

       上午9时,北京室外最高气温只有-2℃。屋内温暖如春,屋外寒风刺骨。昨夜的一场北风,让刚刚回暖的北京又跳入了冰窟窿,但对北京燃气集团一线巡线工张师傅来说,这只是入冬来室外巡线寻常的一天。寒冷的冬季是供暖季,也是全市用气高峰,每到冬天,张师傅和他的同事们都会倍加谨慎,保障用气质量和安全。但这个冬天,张师傅的工作方式有点不一样了:“以前,我们巡线是打开井盖儿,看一看查一查,一个人负责10到20公里。现在,有了智慧管网设备,不用打开井盖,站在地面上,拿着智能设备,利用北斗定位,就知道管线是否移位、变形,说实话挺酷的,效率还高。”
 
 
       记者了解到,北京燃气集团正在逐步铺开的智慧管网系统,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3所(以下简称“航天科工二院203所”)研发,目前已经涵盖了水、电、气、热等多种管线,以往遥不可及的航天技术已经逐渐实现民用,来到市民身边。
 
       以前靠人脑 现在靠电脑
 
       张师傅是北京燃气集团活跃在一线的2000多名巡线工之一,他日常的工作,就是巡查管线安全,而他最关注的就是供气是否安全稳定,燃气是否泄漏。铺设在地下的北京燃气管线一共大约有2万多公里长,在五环内尤其密集,每名巡线工大约要负责10公里左右。每天,张师傅骑着自行车,沿着管线走向,一米一米地慢慢观察。遇到井盖,张师傅会用铁钩拉起,再对井室内的阀门、放散管等进行检查,防止泄漏。“偷井盖的还有,但是少了,这东西是铸铁的,路上的没人敢偷,但是有些在树丛、绿化带的井盖,会被偷。偷了其实也没多少钱,但是对安全是极大的隐患啊。现在好了,井盖都有智能设备,一有人动它,我们后台就会自动报警。”
 
       井盖是显而易见的,而管线埋在地下,普通人根本无从知晓管线走向。“别说老百姓,就是我们专业人员,很多管线的走向也需要请教老师傅,依靠老师傅脑子里的记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所以,张师傅最怕的是“第三方破坏”,北京市每年都会发生第三方因不了解地下管线状况而造成的燃气泄漏事故。在巡线中,一遇到管线周围有施工的,他都会走上前进行了解,提醒施工方不要触及燃气管线。
 
       “北京的路修得快、楼也盖得快,很多原来的管线,现在参照物一变,都不好找了。”随着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情况好转了很多。如今张师傅手里有一台看上去像“扫雷仪”的设备,有了这台设备,最基本的管线走向,自然不在话下。“管线的拐弯处,预先埋了一个标识器,我拿手持的设备一扫,这段管线的所有信息,甚至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维修过,非常详细。”张师傅介绍,标识器与后台电脑联网,所以理论上是无限容量的,可以存储海量信息。“以后,就不需要再询问老师傅了。标识器里的东西应有尽有。”
 
 
       沉降几厘米 北斗有反馈
 
       “对北京燃气来说,智慧管网设备改变最大的就是我们的工作模式,除了巡线模式,我们的事故上报模式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在北京燃气集团总部大楼内,记者专访了技术信息部副经理李夏喜。
 
       以往,燃气泄漏事故上报,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巡线工上报、市民上报、城管等部门上报。后两种都是被动上报,巡线工上报虽然可以看作是主动上报,但巡线工每次巡线实际上都是对某个点位的巡查,没法做到24小时全线覆盖。“巡线,工人师傅走过这段管线,每个点停留的时间都有限,此刻巡查发现没问题,下一刻却不一定。”李夏喜回忆,曾有一个在东五环外的泄漏事故,就发生在日常巡检的间隙。“当时路过的行人发现地上的土不停地往天上飞,感觉很诧异,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感觉跟电影特技一样。因为普通人根本不知道那里埋着燃气管线,一漏气就把土吹起来了。然后,更多人留意到天然气那种特有的味道了,这才有热心人找交警、找警察,最后上报到我们这里。”
 
       如今,被动变主动了。通过对管线压力的监控,可以得知是否泄漏,管线一旦失压,会自动报警。更先进的是,可以根据管线沉降数据来分析、预警。“通过智能设备与北斗卫星连接,北斗给我们一个三维坐标,用以监控管线的状态,是不是移位、是不是沉降,清清楚楚。”由于北斗数据已经精确到厘米级,所以微小的管线沉降都有反应,通过数据就可以分析出管线是否存在裂隙的可能,从源头上排除泄漏事故。
 
       李夏喜说,燃气这种民生工程,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北京燃气也致力于建设智慧燃气,航天科工二院203所为实现智慧燃气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北斗定位又提供了高科技辅助。“以前,巡线工巡线是平均用力,一个人10公里。现在我们可以实现网格化管理了,有高危区、普通区、相对安全区,按照等级,排兵布阵,大大提升巡线效率。一旦发生事故,能第一时间定位,尽量把影响缩小到最小范围,还能避免次生灾害。”
 
 
       地下管线网 都有身份证
 
       与北京燃气集团的合作,只是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智慧管网的一个项目,实际运用范围可以延伸到整个城市的地下。
 
       航天科工二院坐落在西四环外,院外车水马龙,匆匆而过的人们大概不曾细想院内究竟在研究什么。北京晚报记者走进这个大院之前,也完全不知道其中奥秘。据了解,航天科工集团,在智慧产业、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灯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更是肩负起了军民融合的重任,先后开发出安检门、虹膜职能识别、智慧管网等系列军民融合产品,广泛应用到国家各个领域中,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
 
       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宣传负责人告诉记者:“可能市民们会觉得我们很神秘,我们203所本职工作是把计量、测量做好,而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要把高新航天、军工技术服务于民生。所以发挥我们计量、测量的优势,智慧管网就是我们把航天、军工技术转向民用的一个案例。”
 
       为此,203所还专门成立了智慧市政技术研究室,年轻的杨主任精明强干,在他的办公室对面,有一个大屏幕,整个航天科工二院的地下管线都可以三维显示在大屏幕上。就像所有的城市区域一样,二院地下也有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热力等各种管线。“北京的建城史和建都史都非常悠久了,地下的管线也错综复杂,我们曾经做项目的时候,挖出过清朝的管道,毫不夸张。”杨主任说,智慧管网希望所有的地下管线都像北京燃气集团现在做的那样,实现智慧管理。
 
       快评:管好城市的“里子” 才能有“面子”
 
       给水,大屏幕上有一个数字14.6%。“简单说就是输送100吨水,有14.6吨是漏掉的,这是应该时刻监控的指标。”杨主任向记者介绍。
 
       排水,三维图像可以把管线排布、流向清楚显示。“一下雨,跑水了,这根管子的上游是哪,下游是哪,不用去慢慢排查,不用找老师傅回忆,现场就能处置。”
 
       热力,管线状况也一目了然。“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建立各种管线的电子身份证,包含管线材质、年代、流向、压力所有的信息。”
 
       城市的地下管线养护、建设、维修,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拉拉链”。杨主任解释说:“总是需要把地面刨开来排除问题,一次不行,还要再来第二次,费工费时还不美观。各级领导现在都经常提到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地下管网就是城市的里子。”
 
       记者了解到,除了燃气,203所现在还为电网、石油、石化、水务、燃气、热力、铁路、路灯等行业提供关键产品与解决方案。北京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北京未来科技城、苏州太湖新城(三期)等地也都正在或已经实施智慧管网工程。
 
       谈到今后的发展,杨主任介绍,203所将用航天技术造福民生。今后要将智慧管网积累的技术、产品和经验可以有效地用于长输管线的管理、现代化工厂的管网管理等领域。“管”与“网”在智慧化方面将深度融合,逐步按照“管、廊、网、空”的方式进行板块聚集和产业化协同。智慧管网作为203所打造的首个亿元级项目,随着规模的扩大探索商业化运作。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