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航天工程

2014-05-30 13:36:37来源:新华日报

       在江苏省科协举办的高端学术报告会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助理郭树人,娓娓讲述“北斗”工程“前世今生”。

 
  “北斗”是中国规模最大航天工程
  “与神舟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相比,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显得非常低调,但其技术含量非常高——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工程。”已与北斗“并肩战斗”20个年头的郭树人介绍说,北斗导航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目前,美国GPS在我国导航市场占据90%以上份额,电力传输、通信、金融等领域严重依赖GPS提供的精准时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认为:和平时期,可以用GPS;但应对“不可控局势”必须未雨绸缪,发展本国的卫星导航系统。
 
  参加北斗项目总体设计的郭树人说,国际上卫星导航的定位是“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就像供水供电系统一样。限于国家的财力、技术能力和实际需求,北斗建设分“三步走”:先建立试验系统,再实施区域服务,最后建立全球网络。
 
  120字短报文成救命法宝
  “北斗”与普通人的生活关系密切,所提供服务主要分为两种: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向服务区内所有用户免费提供,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时精度为50纳秒;授权服务则面对授权用户,安全性和精度更高。
 
  “短报文是北斗导航系统的一大特色。”据郭树人介绍,北斗卫星试验系统的“有源定位”功能,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继承了下来,从而拥有了一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所不具备的短报文功能。
 
  通过GPS,用户只能知道“自己在哪”;而通过北斗,用户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哪”,每条可发送120个字的短报文,很多时候成了“救命”的法宝,比如渔民遭遇海上风暴,按个键就会发出求救信号。
 
  汶川地震时,震区通信中断。中国卫星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为救援部队配备了1000多台北斗终端机。北斗的短报文功能,让救援部队和指挥部的联系保持顺畅。北斗正式运行后,短报文通信的服务功能将覆盖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
 
  国产原子钟精确到十亿分之一秒
  卫星定位是通过测定时间来测定距离。郭树人说,卫星导航系统最核心的是时间,定位的精度取决于时间的精度。北斗系统的精确时间,来源于卫星上搭载的原子钟。长期以来,中国星载原子钟的研制备受海内外关注。
 
  曾经,我国准备从欧洲进口星载原子钟,也同欧洲某公司签订了合同。但对方提出了一个合同履行的前提条件,必须先取得瑞士政府颁发的对华销售许可证,至于能否取得乃至何时可以获得许可证,对方不作任何承诺。
 
  中国人意识到,卫星原子钟必须自己建造。由北京大学、中科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多个部门空间物理、空间无线电等领域专家组成的课题组,经过两年研究试验,终于造出自己的原子钟,精确到十亿分之一秒。
 
  北斗“指路”服务百姓生活
  北斗“导航网”越织越细密。目前,天上已有16颗“北斗”卫星,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拥有35颗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络,届时北斗产业化年产值可达四五千亿元。
 
  眼下,北斗导航逐渐显山露水。郭树人介绍说,譬如在行业应用方面,交通领域“两客一危”近30万辆运输车辆批量应用;气象探空和水汽电离层监测方面开展了全面试验验证;民政、公安、海上搜救等领域已启动示范应用;国土资源、旅游、电力等行业示范项目也在积极论证。
 
  在区域示范应用方面,广东、上海打造的基于北斗的公共运营服务平台,开展城市应急管理、智能交通、高精度定位、人身安全保障服务、公务用车监管等应用示范;北京、江苏、新疆、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也在积极组织示范项目论证。
 
  除了在车辆监管、测绘、救灾等平台上使用,近4000万部具备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已投放市场;国内20余个品牌200余款车型的相关车载导航仪也已亮相,前装、后装市场已完成20余万台的安装和销售。随着北斗系统应用广度和深度的逐年提升,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将向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发展,北斗全面走向大众应用、服务百姓生活已不遥远。

战略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